【直报网北京7月21日讯】(搜狐健康)从初伏起,我们开始迈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。炎炎烈日下,阳气升腾,天地间阳气充沛,万物繁茂,人之气血随天地节律而动。夏季阳气外浮,心火当令,易致心神不宁,“心主神明”,若情志不畅,火邪内扰,心火亢盛,气机失调,容易出现烦躁、失眠、乏力等症状。 中医强调心身一体,情绪与体魄相互依存,外在暑热与内在情志相互影响。夏季人体阳气盛于外,内在相对不足,若再加上情志不畅,怒气郁结,热扰心神,影响气机升降,心烦急躁,难以入眠。另一方面,天气闷热,迫使人体大量汗出,汗为心之液,汗出过多则心失所养,心神难安,累及脏腑,则见疲惫乏力,头目昏沉。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记载了夏日的养生法则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……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。”古人“春夏养阳”的智慧,提醒我们把握住这个阳气最旺盛的时段。 在生活中,我们可以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动则生阳”,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和气血的运行,但要避开正午烈日,不宜过度劳累或大汗淋漓,过度运动则会耗伤阳气,适得其反;起居方面,可以顺应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的自然规律,夏季白昼时间长,夜晚相对较短,适当晚睡可以顺应阳气的向外发散,保证规律且高质量的睡眠时间;在饮食上,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中提到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强调了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,夏季饮食也应遵循这一原则,合理搭配各类食物,避免过食生冷,可以适当食用生姜等,固护脾胃之阳,顺应“春夏养阳”的自然规律。 在情绪上,尽量保持心态平和,“使志无怒”,勿为琐事动怒,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,可通过静坐、读书或散步等疏导情绪,还可以通过针灸、穴位按摩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来养心安神。 夏季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,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心理和身体的变化。从初伏开始,顺应阳气的生发与宣散,在炎热的夏日中保持身体的健康与舒适,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每一个夏日时光。 (原标题:狐大医 | 初伏阳气最盛!动对了生阳,吃对了安神) 责编:九月 【特别声明: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,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迅速处理,谢谢!】 解读新闻热点、呈现敏感事件、更多独家分析,尽在以下微信公号,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。
|